1994年,张勇在简阳开了第一家海底捞。当时的他,是火锅界的三不知,分不清毛肚,不会炒火锅底料,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好好服务让客人吃得开心,他们就会常来。


有一天,一位下乡干部回到简阳,来到了海底捞吃火锅,张勇看他皮鞋很脏,便让身边的服务员过去帮他擦擦鞋,这个举动让干部很感动,并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从那以后,为了让全国各地的服务都标准化,张勇特意做了一个员工手册,手册强调,看到戴眼镜的客人一定要给眼镜布;看到穿浅色衣服的客人,一定要给围裙;看到客人茶水低于一半,一定要倒水……


可以说,把服务做成KPI,精准地抓住服务痛点,成为了海底捞的立足之本,这也让它的产业不断壮大,市值节节攀升。

关店300家、亏损超40亿,海底捞也顶不住了?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06862.HK)于港交所挂牌上市,市值超千亿港币,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餐饮企业,创始人张勇身价一跃达到600亿人民币。


但是近几年,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整个行业持续低迷,即便官方有扶持政策出台,餐饮品牌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其实相比其他餐饮品牌,作为龙头企业的海底捞一直是领域标杆,在疫情环境之下,各地店面还相对火爆,可以说用一己之力撑起了餐饮界的希望。而亏损的消息一出,人们才发现这个老大哥也顶不住了。



2月21日,据海底捞官方公告,截止2021年12月31日,海底捞的净亏损已经达到38亿元至45亿元的巨大金额。


从海底捞历年的经营数据看,这是品牌28年来的首次亏损,因此消息一出,立马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大多数网友留言表示能理解当前背景下的餐饮品牌难处,服务用心,但受外部环境影响可以理解:



不过也有部分人趁机一吐为快,认为海底捞又贵又难吃,只是该赚的钱没赚到: 



也有少数人希望能有从业人员确认一下海底捞的经营状况,对于海底捞公布的亏损情况存疑: 



而对于如此严重的亏损,海底捞也做出了官方的解释:


一方面源于去年一次性关停的300余家门店所带来的将近40亿的直接成本亏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疫情的冲击导致的品牌内部层面的管理问题。



据了解,海底捞在疫情初期凭借着高品质的服务优势持续逆向生长,仅2020年就顶着疫情疯狂扩张超过500家店面,而在2021年上半年更是继续扩店约300家。


也许是因为品牌战略思考不全面,对市场抄底不成反被抄家,海底捞在2021下半年不得不急停关店300多家,从而导致了这场前所未有的亏损。


同项类比,餐饮龙头品牌的尖峰时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火锅市场与新茶饮市场一直都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低准入门槛、同样的市场规模广阔,同样的显著溢价,还有品牌生存的“易火不易活”。



但市场规模庞大、入市门槛低,有时候也并不见得是好事,明星纷纷进军火锅界疯狂捞金、各大网红奶茶品牌层出不穷,在赚足了流量红利之后,留下满地疮痍。


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背景下,回看火锅龙头海底捞和奶茶界扛把子喜茶、奈雪的品牌增长链路不难发现,三者都有着共通点,海底捞凭服务取胜,喜茶以轻奢破局,奈雪用组合营销出圈,他们都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赛场上,用实力开辟出了一条差异化品牌道路。



但两大市场如今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因为准入门槛过低以及各方品牌的争相入局,且在龙头企业们高标准的行业水平内卷之下,后续品牌开始不断加大对于服务与产品的品质把控,从而持续拉升着整个行业整体标准。


如今,不少腰部品牌已然从下沉市场逐渐上浮,开始威胁到了各自领域头部品牌的地位,而海底捞目前面临的挑战则是,随着餐饮服务水平的持续攀升,其引以为豪的高品质服务体系竞争力不断下滑,从而导致其行业领导地位开始被动摇。


加上海底捞近年来的高速增长态势,其服务实力开始有些难以跟上品牌扩张的步伐;另一边海外市场拓展战略的失误,使其不得不关店收缩,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兴网红火锅开始瓜分起了原本属于海底捞的市场份额。



但其实,海底捞在爆出品牌45亿亏损的坏消息时,其品牌的年收入依旧可观,2021年海底捞年收入预计超过人民币400亿元,相较2020年的286亿元,环比增长超过40%。


换个角度来说,假设海底捞去年没有在对外扩张战略上失误,或许即便是在疫情大背景之下,凭借着行业标杆级的服务水平与稳步向前的发展战略,或许将成为少数能够顶风破局的品牌之一。


总而言之,在激烈的讨论声中我们能够看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程度,那就是围绕自身优势,在战略层面进行品牌差异化运作、提升品牌整合运作能力、加强消费者洞察,加强市场洞察,并不断改进


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底捞的亏损对品牌来说或许更具有宝贵的经验。